藍海億觀網2025年05月28日 0
“最近刷到一份亞馬遜和Marketplace Pulse聯合發布的報告,一組數據讓我感觸頗深:過去四年,亞馬遜全球活躍賣家數量銳減50萬。”
曾經熙熙攘攘的亞馬遜平臺,如今竟有這么多賣家悄然離場。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?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。
亞馬遜賣家生態的"冰與火之歌"
賣家數量腰斬,但頭部賣家更堅挺
報告顯示,四年前亞馬遜全球活躍賣家還有240萬,如今只剩190萬。乍一看數字觸目驚心,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,這50萬消失的賣家中,大部分是中小賣家和跟風者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亞馬遜排名前1萬的賣家里,超過60%是2019年前就入駐的老玩家。這說明什么?說明在亞馬遜這個競技場上,能堅持下來的都是真金白銀。那些盲目跟風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賣家,終究敵不過平臺規則的演變和激烈的市場競爭。
流量分配的"馬太效應"
雖然賣家數量減少了,但亞馬遜整體流量卻在上漲。每個活躍賣家的月平均訪問量從2021年的2162次增長到現在的2837次,增幅達31%。這就像一塊蛋糕,分蛋糕的人少了,每個人能分到的自然就多了。
不過有意思的是,美國站雖然流量最大,但一些新興市場如沙特、南非、新加坡的賣家流量比率更高。沙特站每位賣家月均訪問量高達8228次,是美國的3倍多!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興市場就更好做。這些地區整體流量基數低,限制了收入上限,利基市場機會也相對有限。
第三方賣家:亞馬遜的"衣食父母"
營收與貢獻的倒掛
過去四年,亞馬遜總營收從4700億增長到6380億美元,增幅超過36%。其中第三方賣家貢獻的銷售額占比突破62%,創下歷史新高。按照這個趨勢,三年內第三方賣家服務和廣告收入總和將超過自營零售業務。
這組數據很有意思——亞馬遜表面上是個電商平臺,實際上更像是一家廣告公司。第三方賣家既是平臺的"衣食父母",又是被平臺各種費用"吸血"的對象。
費用高企,生存艱難
報告指出,亞馬遜賣家總費用率已超過50%。倉儲費、附加費、廣告費、傭金等開支,吞噬了賣家大半收入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越來越多工廠賣家涌入和低價平臺的崛起,讓亞馬遜賣家面臨巨大價格壓力,"低價換銷量"成了無奈之舉。
賣家生存法則:如何在夾縫中求存?
精準定位,避開紅海
與其在已經飽和的類目里死磕,不如尋找細分市場。比如智能家居、戶外運動裝備等新興品類,競爭相對較小,利潤空間更大。記住,在亞馬遜上,與其做"大池塘里的小魚",不如做"小池塘里的大魚"。
品牌化運營,提升溢價
單純靠低價走量已經行不通了。建立自己的品牌,通過優質內容和精準營銷提升產品溢價,才是長久之計。看看Anker、澤寶這些成功案例,無一不是走的品牌化路線。
多渠道布局,分散風險
把所有雞蛋放在亞馬遜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。不妨考慮多平臺運營,比如eBay、Walmart、Shopify等,或者開拓獨立站業務。多渠道布局不僅能分散風險,還能觸達更多元化的客戶群體。
寫在最后
亞馬遜賣家的生存環境確實越來越嚴峻,但這并不意味著機會減少。相反,那些能適應變化、持續創新的人,反而能在危機中找到轉機。
"剩者為王"在亞馬遜上永遠是真理,但如何成為那個"剩者",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調整策略。希望每一位賣家都能在這場生存游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活下來,然后活得更好。
藍海億觀網跨境賣家交流群!
跨境24H頭條資訊,關注跨境平臺最新政策推送行業最新動態。
全球跨境市場分析、電商政策及選品思維邏輯解讀。
知名跨境大賣財報分析,真實案例分析站內站外引流促單實操技巧!
掃碼入群,與同行共贏
留點想法
評論列表(0條)
藍海億觀網2021-01-21
藍海億觀網2020-04-24
藍海億觀網2019-12-30
藍海億觀網2021-04-29
藍海億觀網2019-11-07
藍海億觀網2020-08-25
藍海億觀網2021-11-30
藍海億觀網2025-07-14